考试焦虑心理疏导

时间:2009-04-11 浏览:

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,表现为程度轻重不一的紧张、不安、害怕、惊恐等。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对考试情境产生的一种紧张、担忧甚至恐惧的心理反应。 产生焦虑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。从客观上说,试题太难,要求过高;从主观上讲,学生自认为应试没有把握或者压力过大,认为考试结果会对自己产生重大后果。 考试焦虑有积极的作用,也有消极的影响。适度的焦虑可以形成一种动力,使自己考前努力学习,在考试中集中精力,从而取得理想成绩。而考试过度焦虑的同学往往产生紧张、忧虑、神经过敏和情绪冲动,从而干扰考试,导致考试失败。多次失败则容易引起怀疑自己的能力,以致烦躁不安、情绪低落,甚至产生行动刻板、记忆受阻、思维呆滞等现象。因而,平时应注意培养对考试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,形成适当的焦虑,考试失败后心理失衡者则要作好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。对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: 培养正视挫折的能力。现在的学生因一次考试失利而导致严重心理失衡现象的很多,关键在于他们经不起挫折。这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。独生子女家庭在中国所占比重越来越大,从小娇生惯养、倍受呵护的“小皇帝”“小公主”们往往受不起哪怕是轻微的打击。有人称他们的心理为“蛋壳型”心理。所以,得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,了解挫折是人生道路上常会遇到的,是十分正常的。挫折会给人带来打击、痛苦,但也能使人奋起、成熟,从中得到锻炼。挫折可能导致一个人奋发图强,也可能导致一个人丧失斗志。强者之所以为强者,获得巨大成功,关键在于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战胜自我。 培养自信、乐观的性格。研究表明,影响一个人挫折承受力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的性格特征。一个人的性格影响着他对挫折的态度和适应性。性格开朗、乐观、自信、坚强的人,对挫折的承受力强;性格孤僻、内向、懦弱、心胸狭窄的人,对挫折的承受力低,往往经不起挫折,在挫折到来时不知所措,失去自我调控的能力。因而,平时要注意培养自信、乐观的性格。心中感到焦虑时,要会释放,寻求心理咨询,找自己的朋友、亲人倾诉,或者大哭一场也未尝不可。要会转移,听音乐、参加些劳动、去大自然散步、或买一件心爱的小玩意,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,以遣散心中的不快。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形成自信、乐观的性格。当然,教师也要创造条件,让有考试焦虑症的学生尝试一下成功的喜悦,对其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,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。 培养调整自己目标的能力。俗话说:知人容易知己难,不能正确认识自己,往往就不能确定适度的目标,这是导致考试失败的原因之一 。因而,培养有自知之明的能力,充分了解自我,坦然接受自我,既不过高估计自己,也不自欺欺人,从自己的实际出发,确定适度的目标,这是获得机遇与成功,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前提。偶尔的一次考试失利,一般不能归结为目标不当,而要寻找其他多方面原因。若考试始终达不到预定的目标,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,确立新的合适的目标。 矫正认知方式。心理学家爱丽思曾说:“人的认识直接影响情绪,错误的或不现实的认识会导致异常的情绪反应,进而产生各种身体和心理病症,如果矫正了认识,就能改善情绪反应并消除焦虑症状。”因此,必须对自我和外界事物有正确的认知方式。认知方式的矫正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来实现:首先检查自己的担忧,即将与考试相关的担忧事项排列出来,然后对各种担忧进行合理性分析,剔除不合理不必要的担忧,再从反面作危害性分析,最后得出正确的反应。 学会有意识调控自己的情绪。心理学家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多原则和方法,可帮助我们掌握以下比较简易、实用的调控方法:“超觉静坐法”,即通过凝视窗外单调景色以达到一种恍惚的清醒状态,产生精神的大放松:“深呼吸法”,让焦虑者通过深呼吸,降低其血压,减慢心跳,从而平静下来:“自我教导法”,即通过内心对话实现自我沟通,以确立正确反应。例如考试前可对自己反复说:“我知道我能应付这个考试!”或“考试成绩并不重要,我考前已说力了,这才是最重要的”等话语。